
6月17日上午,“2020年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暨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市会议大厦举行。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围绕《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叁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主要内容及实施计划、全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要点等内容,回应外界关切的问题。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除了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莞城街道全域铺开生活垃圾分类外,东城的岗贝、东泰、星城、花园新村、火炼树、梨川、柏洲边等7个社区,万江的拔蛟窝、谷涌、严屋、大莲塘、坝头、滘联、官桥滘、简沙洲、石美等9个社区,南城的新城、宏远、鸿福、宏图、石鼓、元美等6个社区也率先铺开生活垃圾分类。
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根据《叁年行动方案》,2020年底前,实现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莞城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东城、万江、南城叁个街道完成30%以上的社区建成分类处理系统,各镇的中心区和1个农村(社区)分别推进30%以上的区域建成分类处理系统。
市生活垃圾分类办常务副主任、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叶志锋介绍,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已初步实现叁个“定”,即“定”下生活垃圾分类作战书、“定”下生活垃圾分类时间表、“定”下生活垃圾分类路径图。
目前,东莞已选定2020至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实施区域,相关园区、镇街已立下军令状,并陆续画好作战图,全市范围将按照“试点先行、注重体系、理顺机制、做实成效”的思路,有序铺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力争在2020年内初步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今年,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莞城街道将全域铺开生活垃圾分类;东城、万江、南城叁个街道各有30%的社区铺开生活垃圾分类,其中东城包括岗贝、东泰、星城、花园新村、火炼树、梨川、柏洲边等7个社区,万江包括拔蛟窝、谷涌、严屋、大莲塘、坝头、滘联、官桥滘、简沙洲、石美等9个社区,南城包括新城、宏远、鸿福、宏图、石鼓、元美等6个社区;其他各镇各已选定1个中心区和1个农村(社区),在选定各区域内的30%区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启动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
叶志锋介绍,6月底前,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莞城街道率先选定若干个公共机构、住宅小区示范点,其他镇街完成辖区内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方案制定,启动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9月底前,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莞城街道全区域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完成住宅小区撤桶并点、分类收运车辆接驳运行、增配厨余及大件垃圾处理设备等,其余镇街推进示范片区建设,设置规范的可回收物便民交售点、有害垃圾临时贮存点、大件垃圾收集点、园林废弃物处理点等。12月底前,各园区、镇街完成示范片区建设任务,开展宣传引导活动,实现各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
东莞生活垃圾分类参照国家标准,实施四分法,即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并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最关键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原则,打造东莞特色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化链条。东莞将统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前端设施标识、车辆运输标识,以及有关志愿服务标识等,方便市民识别、监督和参与。东莞生活垃圾分类标识,基于国标四分法基础,融入东莞市花玉兰花元素,彰显东莞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具备支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强大后端处置资源,将全面打造东莞特色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分体系工作链。针对特殊的生活垃圾,主要是大件垃圾和园林废弃物,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也将分别建立专门的处置系统,确保整个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分类体系闭环运转。
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东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结合市情特点,以公共机构、公共场所、企业、餐饮机构、集贸市场、学校(文教区)、医疗机构、居住小区等八大领域为关键抓手,通过布建管理责任人、构建便民的分类场景、推进以人为本的宣传工作、加强工作监督和考核奖惩等,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已初步设定全市生活垃圾分类主要场景的布建标准,包括不同类型机构的不同区域,如何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如何面向相关人员开展正确分类引导,管理人员如何收集转运等。例如某机关单位,具体明确在人流密集区域、楼层公共区域、办公区域、茶水间、卫生间、饭堂等不同区域如何设置收集设施,管理人员如何集中收集,如何联系后端处置单位前来对接处置等。
下来,市垃圾分类办将出台考核评估方案,建立垃圾分类监督考核机制,引入第叁方机构对各镇街(园区)、各成员单位的垃圾分类推进情况进行考核评估,重点对体制机制建设、组织动员、设施建设、分类作业、示范区域建设情况、宣传教育工作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估,并定期通报、约谈、媒体曝光,倒逼各镇街(园区)、各相关单位推进垃圾分类。
来源 东莞报业全媒体记者 潘少婷 尹金钟/ 文 郑志波 图/视频